草船借箭百家号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果真是诸葛亮所为吗,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第一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第二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以及《魏略》,说的很清楚。
赤壁之战之前,曹操仓促编组的水军不能作战。原因是收编的刘表水军战斗力差,长期不做正规训练,不能立即作战。
而曹操自己的北方军马根本不能水战,士兵上船以后站不稳,头晕目眩。而且这些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大量病死。
无奈之下,曹操命令暂时不要出战,先训练好水军再说。
这种情况下,孙权的军队多次主动挑战。
曹军开始出战,但很快被精锐的吴国水军击溃,之后就干脆不出来。
有一天,孙权亲自率领大批战舰去挑战,曹军仍然闭门不出。
孙权就命令军舰停在曹军水寨前,擂鼓叫阵。
曹操判断肯定是孙权来了,但又不敢出战,就命令水寨的弓弩手乱箭齐射,将他们赶走。
谁知道孙权根本不怕,军舰一动不动。当时军舰都是木头的,曹军的箭就钉在军舰上,竟然导致朝一面倾斜。
孙权又命令船只转向,用另一面继续对着曹军。
直到这一面也被弓箭射满,孙权才下令回去。
于是,这些军舰就带着无数羽箭回去。这些羽箭拔出来就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搞到了大量的羽箭。
自然,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吴军武器装备精良,本来也不缺羽箭。
而且,自古以来也没说谁敢去借箭的。
当年水军经常使用带火的箭头,一旦射中就会起火。诸葛亮如果有胆量去借箭,还用无数草人,一旦遭到随便几支火箭,立马成为烤猪。
在草船借箭的典故中,如果周瑜请诸葛亮造一万只弓而不是十万只箭,会是怎样的结果?
这个问题问的,真的太聪明了,估计这样诸葛亮没地方借去。
但反过来想一想,战场上最缺的是箭,弓不是一次性的,可以拿来反复用,只要不是被杀得大败,被敌人缴获,怎么会缺弓呢?曹军与东吴并未开战呢,所以东吴不会缺弓,但缺箭是必然的。箭是越好的,箭就如现代战场上的子弹,打起仗来,谁会嫌子弹多呢?所以,如果周瑜一定要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一万只弓,就不是智慧的周瑜了,而是故意陷害,小肚鸡肠的周瑜。让他造弓干什么,不如直接下令杀死诸葛亮算了。
杀了诸葛亮,是公开破坏孙刘联盟的。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一万只弓,等同直接杀了他。东吴正在胜人之际,而且已经与刘备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周瑜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这样做呢?太低估周瑜的智商了。所以,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
既便这样的问题发生了,我相信诸葛亮也会有办法破解。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活人让尿憋死。首先,如果周瑜提出这样的计划,鲁肃会第一个强烈反对,而且会报告孙权,告发周瑜公开破坏孙刘联盟。其次,诸葛亮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与周瑜签定军令状。在强大的压力下,周瑜会自动放弃这一计划。因为当时主要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诸葛亮。还有一个可能是,凭诸葛亮的智慧,想到了短期内得到一万只弓的办法,再次在周瑜面前露一手。只不过,这个办法小编还没有想到。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如何评价?
草船借箭,只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说的很神奇的故事,诸葛亮知晓天文地理,智慧如神。
诸葛亮草船借箭,只是一个故事,根本没有的事实。真正的借箭是在赤壁之战以后的公元213年,曹操想复仇与孙权对垒在濡须口(今安徽巢湖入长江口一带)。开始的时候,曹军失败了,于是坚守不出。有一次孙权坐船趁着大雾,去曹营所在濡须口观看,而且鼓乐齐名。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战,命人用箭射之。孙权看小船一面倾斜,命调转船头,等船受箭平衡,才命返航。就是这时,曹操才感慨的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知道上当,也没有办法。
濡须口曹操征讨孙权,相持一个月,曹军因赤壁之战阴影,又加上孙权借箭,时期低落。孙权又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意思是说,春天已到,江上潮水会涨大,你的军队不适合水战,你还是回去吧。有加一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拿到这些信,没有恼怒,反而说“孙权不欺孤”。
曹操只好在无奈与叹息中退兵了。所以说,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根本没有那么精彩,小说毕竟不是历史!
草船借箭的作者是谁?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草船借箭的作者是谁?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创作年代:元末明初洪武年间作者:罗贯中《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草船借箭”的主要人物是谁?
诸葛亮、曹操。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是极其生动的。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版权声明
版权所属:JD租号
文章作者:sniper
本文地址:https://jdchery.com/dota/121323.html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始出处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