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套租号

JD租号 2020-05-28 19:00:01 0

彝族火把节

当夜幕降临,从石林到叠水,从圭山到长湖,数不清的火把映红了夜空,映红了人们的笑脸,激情的歌声与雄浑的大三弦声交织在一起,山寨沉浸在节日欢乐之中……

◆关于"火把节",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个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个士司,他生成一双老鼠眼,扫帚眉,一张鲢鱼嘴,配上那尖凸的下巴,一副干瘦的脸上布满了黑麻子,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黑煞神"。这黑煞神无恶不作,手下养着一大帮家丁、打手,残暴地统治和压榨着彝族人民。他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生孩子要交人丁税,上山打猎要交撵山租,下河打鱼要收打鱼捐……各种苛捐杂税,逼得人民实在喘不过气来,为了反抗这个黑煞神的残酷统治,曾多次举行过起义,但是,土司坚固的城堡难以攻下,许多人被抓去活活地处死了。

有个聪明能干的牧羊人,他的名字叫扎卡,想出了一个智取土司城堡的办法来。他暗中串连了九十九寨的贫苦人民,决定从六月十七日起,将各家各户的羊都关在厩里,每天只喂点水,不喂草料,饿上七天七夜。起义的人就在夜里赶造梭标,削好竹签,磨好砍刀、斧子,又在每只山羊角上缚上火把,大家约定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起义。到了这天晚上,当月亮还没有露面,山箐树林里的微风轻轻地吹起的时候,只听得一声牛角长鸣,就以第一支"火把母"为号,此时各路起义人马立即将羊厩门打开,点燃起千万支缚在羊角上的火把,驱赶羊群向土司黑煞神的城堡进攻。

那数不清的羊群早已饿够了,便借着火光,争先恐后地忙着上山枪树叶青草吃。扎卡率领着起义的人民,勇猛地去冲杀。快到城堡了,那鼓声和喊声震天动地。黑煞神急忙登上城堡一看,只见满山遍野成了一片火海,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城堡的人们,已经开始攻打城门了。黑煞神一面命令家丁、打手死守城门,自己却悄悄地钻进洞里去,准备逃跑。此时各路起义大军已攻破了城堡,蜂涌而入。到处找遍,可就是不见土司黑煞神。后来,扎卡将大管家抓来审问,怕死的大管家跪在地上磕头哀求饶命,立刻带领扎卡他们来到土司躲藏的那个地洞去。

扎卡便叫大管家先下洞里叫黑煞神出来投降,这个平时狐假虎威的大管家竟吓得魂飞魄散,就是不敢下地洞。一下子便瘫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众人正在张望,突然,从地洞里飞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闪过,将那匕首击落在地上。原来扎卡早有防备,他料到黑煞神不会轻易投降,要作垂死挣扎,所以当地洞里的匕首飞出来的那霎间,扎卡眼明手快,挥起一砍刀,便将匕首击落了!

扎卡和众人见黑煞神死不出来,便决定用火把来烧死他。于是一声令下,千万支火把立即将地洞的周围堆成一座小山,只见熊熊的烈火燃烧得更旺,片刻间,地皮也被烧得通红通红的,那作恶多端的土司黑煞神就这样葬身在火把之中。为了纪念这次反抗暴虐统治斗争的胜利,就定于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为"火把节"。

◆火把节

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僳僳、佤、布朗、纳西、拉祜、 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

云南白族、彝族一般在每年6月24日前后。

贵州的彝族则多在6月初6。

◆节日由来传说不一。

◎白族的传说是,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发觉酋长的妻子河南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河南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祖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河南在祭夫时, 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尽。河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河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一说南诏王皮逻阁邀约五诏首领聚会,邓淡诏首领之妻慈善夫人劝夫勿往,不听,乃以铁馈套于夫臂,皮逻阁火烧松明楼,五诏首领皆被焚死,慈善寻铁馈得夫尸以归。皮逻阁闻其贤,欲妻之。慈善礼葬其夫后,闭城自尽,故滇人于是日燃火炬以吊之。

◎一说很久以前,天上凶神斯热阿比,奉天王安天古兹之命,来到彝族民间派粮派款,收租催税,敲榨勒索,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大家推选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凶神作战九天九夜,杀死了凶神,为民除了害。天王闻讯大怒,就下"天虫"吃庄稼,妄图把人们饿 。

时值彝历"虎丹"时节,洋芋结薯,荞麦开花,包谷"背儿"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三夜,眼见彝家的庄稼就要毁于一旦,此时大家又聚集在山头开会,商量高举火把,烧死"天虫" 的对策。于是彝族的男女老少,人人举火把烧"天虫"。火把举了三天三夜,烧死了大部分"天虫",保护了庄家,夺取了丰收。少部分"天虫"躲进了庄稼地,为了预防它们再次遗害于民,每年"虎丹"时节,彝族人民就高举火把,这样年复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来历,在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各民族中,还有许多传说。而上述火烧松明楼一说最为普遍。

◆每逢火把节,彝族、白族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起一个火把。

在广场中央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炬。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 在中间,四周用于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 白饼、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随锣声、号角声汇集于广场,将树塔点燃。顿时火光冲天,干柴烈火僻啪作响, 与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6月25、26、27日,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隆重节日。

火把节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年。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在不少彝族地区,还举行赛马、斗牛、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活动。

关于"羽人""河络"的书

九州天神合集之《七个夜晚,七个黎明》

楔子

当讨价还价的喧闹声逐渐从集市上退去,另一些声音开始占据了市场,告别声、调笑声、收拾摊位的嘈杂声、清点一天下来收入金币的叮叮当当声。陆续有篝火在空地上点起来,把夕阳在天幕上留下的黯淡光华彻底赶到地平线下。榆木、桦木、滴着芳香油脂的松木,以井字型架成一个个火焰的高台。没有租到旅馆的商人在火边围坐,放松身体,舒缓一天下来的疲劳。有人把在收摊前向其他小贩买来的鱼架在火边烤,于是香味象夜色一样飘散开来。各种肉类也被拿出来应付晚餐,淮安的牛、云中的野驴、衡玉城外枯泉森林的红鹿、还有从遥远的北陆运来的雪牛。各地的商人有不同的烹饪方法,安澜来的行脚客用雪白的岩盐擦拭待烤的小牛肉,中州的喜欢把水果块和肉块间隔排列串起来烤,宛州本地人则常用混合着香菜和蜂蜜的调料涂抹烤到七分熟的各种鱼类上,这使得他们烤出来的鱼色泽金黄,令人胃口大开。

这个时候整个衡玉城里的千家万户也都或早或迟地开始了一天中最丰盛的晚餐,无数盏灯火在城市的幢幢暗影中闪耀,每一盏灯火下都有不同的人在享受不同的佳肴。这是仲夏庆典前的宴饮和狂欢,各种庆祝活动要持续整整七天。从各大陆远道而来的商人和游客挤满了包括衡玉城在内的宛州十城,留在集市上的都是因为晚到一步而不得不露宿在这里的商旅。但这也未必是件令人不快的事,因为在星空下、篝火旁,有凉爽的夜风、热腾腾的美食,有甘洌的碧酿春酒,佐以各地旅人带来的奇谈怪论,偶尔还有羽人少女兴之所至翩翩起舞,即使是享受惯了的城主也会被这里的热闹光景所吸引,甚至有些商人故意不租旅店,就是为了呼吸这样的空气。

古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来自和镇的商人,带着一车当地的特产:雕花银器、海螺壳做成的号角、从云桂树皮中提炼出的香料、还有一点不比小指甲大多少的珍珠。这些都算不上什么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包扎好,用麻绳绑在大车上。车就停在白天他的小摊子边上,和其他商贩的货物堆在一起,淹没在片甲、鹦鹉羽毛、彩绘瓷器,和羊毛地毯的小山中。古拜的摊位是花了两个金币租来的,这还是他作为商会成员得到的优惠价。在他左边的摊位属于两个来自安澜之州的商人,右边的则属于两个河洛,他们就得花上三个金币才能在整个仲夏节的七天里在此摆摊。在这七天里他们就暂时成为了邻居,而在庆典过后又将各奔东西。

打从一清早刚摆开摊位,古拜就看见隔壁的年轻河洛用好奇和羡慕的目光打量他的海螺号角。古拜微笑着和他攀谈了几句,知道大家都叫他盖子马都,和叔叔银牙康奈一起出来做生意,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过了一会儿,古拜拿出一个号角送给马都。年轻的河洛立刻不好意思起来,转身找出一把鞘上刻着火焰的锋利匕首回赠给古拜,这下轮到古拜觉得过意不去,于是又多给了马都两包云桂香。这么一来他们之间的友谊就迅速建立起来了。

古拜绑好最后一根绳索,转身朝最近的篝火堆走去。那里已经有好几个新邻居在等他共近晚餐。他看见河洛叔侄俩在火上烤一个小小的铁盒子,里面煮着用来温热河洛黑菰酒的水。他们的边上是澜州来的商人,名叫华棉的年轻姑娘和她的父亲华敦。华棉的头上用一根银链子扎着红色的头巾,表示她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白天她套着红色的长裙,现在为防止烤肉的油脂弄脏节日服饰而换上了普通的高腰长裤。华敦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话不多,但看上去挺精明能干。老练的商人知道多说话并不能推销出更多的货物,何时何地说什么样的话才是关键。父女俩的身边坐着个高高瘦瘦的羽人小伙子,他叫雷渡,是个水手,身上穿着久经漂洗的白色衬衫和宽松的马裤,打着绑腿,宽大的腰带上插着把水手刀。雷渡和同伴们趁着船在衡玉港卸货的这几天来参加仲夏节的盛典,逛到华棉的摊子边上就给她吸引住了,要不是少女的父亲就在一旁,羽人水手早就粘在她身边了。在他旁边的是韩绛川,她搭雷渡他们的货船去离山,听雷渡说这边晚上有聚餐,就跟来凑热闹。她的年龄隐藏在黑色的长袍下看不清楚,服饰印证了她向大家作的自我介绍,表明了她占星家的身份。古拜坐下来加入他们,喝了一口银牙康奈递过来的黑菰酒,每个人的脸都被篝火映得红红的,愉悦的神情和火光一起在脸上跳动。

据说河洛的黑菰酒能让整个地下城都闻到香气,从温酒的铁盒里源源散发出的酒香证明了这个传闻并没有夸张太多。碧酿春却不能热着喝,华棉的脸上已经开始发红,她斟了一小杯碧绿的酒,娇笑着要羽人水手喝。雷渡尴尬万分,羽族的酒量都不好,他们平时的饮料最多也就是略微发酵的果汁,还得加进蜂蜜以冲淡涩味。但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得懦弱是比喝酒更让他难受的事,于是他咬牙切齿地一口吞下锡杯里的醇酒,随即在紧咬的牙关里爆出一阵咳嗽。女孩放声大笑起来,水手满脸通红地抽出手帕抹嘴,感觉又回到了摇晃的甲板上。韩绛川一边烤着一个红薯,一边和古拜聊着天,河洛们则在向华敦大力推荐黑菰酒。忽然有一瞬间,火堆边静了下来,火焰哔哔剥剥地舔食着木料,油脂一滴滴地落进火中,溅起青烟,远处的篝火边传来一阵哄笑,然后有人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开始唱歌。星辰诸神温柔无限地凝视大地,使得众人在这一刻陶醉于宁静与祥和中。

“大家都来谈谈自己的有趣经历或者各地的奇闻吧。”古拜提议,“在这样美妙的夜晚,听故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好啊。”华棉拍手笑道。她的兴趣从捉弄羽人身上转移了过来。“谁先说呢?”

年长的河洛把酒壶扔回水槽里温着,咳嗽一声:“我先来吧。”

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住所以及节日

【少数民族饮食服饰特色及重大节日】

【哈尼族】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

,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

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

节期5~6天,多至半月。六月节在红河地区称“苦扎扎”,一般在6月24日前后,节期3~6

天。此外,内地和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群众同汉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约占哈尼族总人口的8%。他们的

服装、服饰是该族七个支系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爱尼族人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

布做衣服,男子穿右襟上衣,沿大襟有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

领上衣,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料珠。她们的头饰极为丰富,不同年龄头饰颇

有不同,共同的是爱尼妇女每人都头戴一顶镶有小银泡并饰有料珠的方帽。年轻姑娘在帽

子四周还绕着成串料珠,耳旁垂有两撮流苏。

哈尼妇女在服装和服饰上的差异是区别她们是否结婚的重要标志。熟悉哈尼族的人,

只要看一眼站在面前的哈尼妇女,就几乎可以准确地说出她的年龄和她所在的恋爱阶段。

如果她的头后部佩戴一种叫"欧丘丘"装饰,表明她已满17岁,可以恋爱;如果她留了鬓角

,表明她芳龄18,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欧丘丘"上包了黑布,则说明她已有了归属。

——————————————————————————————————-——

【哈萨克族】

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

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

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牧民主要用牲

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

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妇女头戴白布盖

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哈萨克

族人民热情好客。对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给以殷勤招待。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

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

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

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

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

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

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

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

用皮革制成。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

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

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

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

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

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

【赫哲族】

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

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

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

【回 族】

宗教信仰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阿拉伯、波斯等传统的伊斯兰

文化的强烈影响。唐、宋时期,中国人对于“蕃客”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还很陌生,

只说他们拜天、叫佛、敬事鬼神。元代遍布各地的回回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开始被广

泛注意,伊斯兰教被当作回回所信仰的宗教来对待,称作回回法或回回户体例,礼拜寺和

掌教被称作回回寺和回回掌教、回回大师。夺等。明代习惯地沿袭这种称呼,伊斯兰教被

称作回回教门、回回教,后又简称回教。清代以后又把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东乡族

和撒拉族等加上“回”字,称为“缠回”、“东乡回”、“撒拉回”,以致人们从称谓上

误把回族同回教混淆甚至等同起来。

中国伊斯兰教随着回族的发展也在发展变化。其变化主要在明末清初,主要标志是伊斯兰

教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原来各地的礼拜寺多以清净、清修、净觉、真教等命名,这

时渐渐统称为清真寺。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作清真教。清真是伊斯兰在中

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有的宗教学者则把清真释为“克己复礼”。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

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

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

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

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

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

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

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

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

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

戴耳环的习惯。

——————————————————————————————————-——

【高山族】

宗教信仰

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

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祭仪有农事祭(包括开垦祭、播种祭、除草

祭、收刈祭、新谷入仓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等。盛行巫术,其中

卜占方法有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由于汉族移

民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高山族宗教信仰复杂。汉族带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带

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这几种宗教都在高山族群众中生根,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

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错并立的局面。

台湾高山族九个族群的传统服饰各有特色。如排湾男人喜欢穿带有刺绣的衣服,用动物的

羽毛做装饰物,女子盛装有花头巾、刺绣长衣、长袍;阿美人有刺绣围裙,男人有挑绣长

袍、红羽毛织披肩;布农男人以皮衣为主,女子有缠头巾、短上衣、腰裙;卑南人以男子

成年和女子结婚时的服装最为华丽漂亮。

鲁凯人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手工精巧,是台湾高山族服饰中的佼佼者。在节庆的时

候,鲁凯男人们戴上漂亮的帽章、佩上华丽的上衣,格外精神,女人们穿上挂满珠子的礼

袍或裙子,非常漂亮。瞧,这位鲁凯姑娘从上到下披披挂挂,再加上一顶厚重的帽子,全

身重量马上就多了二、三十斤,真是美女难为啊。

泰雅人的服装可分为便装和盛装。平时劳动穿便装,十分简单,妇女的服装大都是无

领无袖无扣的筒衣。节庆时穿盛装,还要加上许多的装饰品,有趣的是,泰雅男子的饰物

比女子还要多。

人数较少的赛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最吸引人的一种叫“背响”的饰物。“背响”

也称“臀饰”,只在举行祭奠或舞蹈中使用,形状大小好像背心,上窄下宽,彩绣着各种

花纹,下面缀着流苏和许多小铜铃,穿戴时背在背上,跳舞时响成一片,煞是好听。

——————————————————————————————————-——

【基诺族】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基诺族过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巫师有两种,一为“布腊包”,一为“莫丕”

。遇有灾祸降临,请巫师杀牛、猪、鸡、狗祭鬼神。巫师会比较简单的占卜术,并兼行草

医。“卓巴”、“卓生”(村社长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时,往往举行剽牛仪式。 基诺族

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租过年。过年时间不固定

,一般由“卓巴”、“卓生”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

,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

基诺族服饰

居住在中国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基诺族,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基诺族有着自己独特

的服饰。一般来讲,男子头上包白色或黑色头巾,上身着自制白色间加红线条的粗布对襟

上衣,穿黑色粗布长裤。女子的服饰相对要复杂得多。女子不分老少,头上都戴白色尖顶

的三角帽,也有黑色的,但黑色的帽子上加一些各种颜色的毛线作装饰。上衣多以白、蓝

、黑色为主,领口、腰围、北部和袖口都绣有各种图案的花纹。未婚女子胸前还系一块棱

形胸饰,上面绣有各种花纹,有的还镶了许多银泡。不论年长年少的妇女,下身穿黑色镶

有花条的粗布短裙,打黑色绑腿,据说打绑腿是为防止丛林中蚂蟥的叮咬。

——————————————————————————————————-——

【京 族】

宗教信仰

京族是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

京族服饰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

,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

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

的斗笠。

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

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

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

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

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

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

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

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

【景颇族】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景颇族群众过去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迷信禁忌很多。大巫师和一般巫师除祭

鬼外,还给人看病,能记诵本民族的创世纪、史诗、历史传说和大量民间故事。祭祀活动

有祭官庙(一年一度的破土仪式)、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遇

婚丧、疾病、械斗等都要杀牛祭鬼,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很大。最大祭祀活动是目脑,

现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目脑节。近几十年来有少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的服饰

景颇族人平时的装束很普通,男子与汉族人的穿着没有什么区别,妇女一般穿自织粗

布做成的长衣统裙,颜色多为深色。

景颇族人的节日盛装就大不一样了,特别是姑娘们的装束更为精美艳丽。她们的上衣

是黑色平绒缝制的紧身衫,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银泡,从银泡上向下挂着一串

串银链和银饰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还镶嵌着2排银牌。这一套装扮,真好像古代女侠,

走起路来哗啦啦响,更衬托出她们的矫健美丽。姑娘们说,那些银泡和银链装饰在身上,

就好像那吉祥的孔雀。姑娘们的下身着红色的毛织统裙,上面还有她们巧手绣出的美丽的

花纹。有的姑娘头上还戴着高高的红色的毛织包头,有的姑娘烫了发,头发披散在肩上,

个个都显得很精神、很秀美。

景颇族的小伙子的民族服装也很漂亮,特别是他们的头上裹着洁白的包头,在包头布

的一端装饰着红色的绣球,挂在耳边格外的醒目。每个小伙子都佩戴着两件引人注目的东

西:一只装饰着小银泡、小银链的挎包和一把挂在腰间的长刀。一般景颇族小伙子都有两

把长刀,一把是平时劳动用的,一把是在喜庆节日时作为装饰的礼刀。礼刀很贵重,银制

的刀把,刀鞘上面还刻着各种花纹。佩戴长刀可以显示景颇族人英勇顽强、刚毅不屈的性

格,也是男性勇敢壮美的标志。

——————————————————————————————————-——

【柯尔克孜族】

宗教与节日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牛。除此,还信仰“乌买”女神。信奉

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伊斯兰教

,属于正统的逊尼派。在东北部分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

果等互相招待。

服装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

”,也有用驼毛织成的,袖口黑布沿边。系皮腰带,带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还有一种

竖领、对襟短上衣也是牧民常穿的。下身穿宽脚裤,高筒靴,或用牛皮裹上,称为“巧考

依”鞋。柯尔克孜族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用羊毛制做的白毡帽(恰尔帕克),这是从衣着上

区别柯尔克孜族的标志。帽里下沿镶有黑布或黑平线,向上翻卷,露出黑边,有左右开口

或不开口之分,有圆顶和方顶之分。冬季戴狐狸皮或羊皮的皮帽(太别太依)。不论老少

四季均戴绿、紫、蓝或黑色圆顶小帽,外加高顶卷沿皮帽或毡帽。

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

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青年女子穿红色连衣裙,戴红色丝绒

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大红色水獭皮帽,多系红、绿头巾;老年妇女尚白色

。女子所着高筒皮靴多绣花纹。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两辫。辫梢系银链或银质

小钱、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装饰品多为银质,有镯、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

地区还佩戴铸花圆银胸饰物。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也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

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迭成多

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坎肩领口甚大,内衣

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

妇女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另一种帽子叫“艾力其

克”,镶有装饰品和刺绣。戴这种帽子时,里面要戴绣花软帽。冬季戴“卡尔帕克”,毛

毡制成,顶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两侧开口,顶部一般是白色。后两种帽子比较

古老,多数人不戴了。妇女的头饰很复杂,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

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结在一起,脸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镯、戒指。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

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

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

,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

沿边。短上衣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

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穿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

皮或布制的坎肩。四季都戴圆顶小帽,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多绣有精美的几何图案。

色彩以红、蓝、白为主。

男子不留须,不蓄发。如为独生子,可在十岁内蓄发,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头部的

前、后、左、右留上四撮圆形或半圆形的头发作记号,长至十岁,这种记号便要剃掉。

男子的帽子多用红布制成(其它颜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顶上有丝绒作成的穗子。穗

子上缀有珠子等装饰品,冬季带皮帽。

在众多的帽子中,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毡制作的白毡帽。

这种白毡帽是从服饰上识别柯尔克孜族最鲜明的标志,柯尔克孜人非常珍惜它,将其奉为"

圣帽"。平日不用时,把它挂在高处或放在被褥、枕头等上面,不能随便抛扔,更不能用脚

踩踏,也不能用它来开玩笑

——————————————————————————————————-——

【拉祜族】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20世纪50年代前,拉祜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拉祜族认为万物均有精灵依附,自然

界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现象均有精灵主宰,因而对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表示崇拜

。拉祜族崇拜多神,诸如天神、地神、雷神、司报神等,都是拉祜族崇拜的重要之神。清

初,大乘佛教经大理僧侣杨德洲传入后,拉祜族民间也流行此教。澜沧和临沧少数村落的

拉祜族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春节是拉祜族最盛大的节日,新

年前夕,家家户户舂米打粑粑;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红着绿,换上新装,走村串寨,相

互拜访,或跳各种集体舞蹈,整个村寨一片欢腾。火把节也别有情趣,届时以松木为燎,

火把齐燃,蔚为壮观,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歌,气氛热烈

拉祜族男性服饰

男子穿黑色对襟短衫,下穿宽大长裤,外出佩刀,既是生产工具 ,又是自卫武器。

拉祜族男子穿无领右开襟上衣和裤管宽大的长裤,裹黑色头巾。在云南澜沧等拉祜族

地区,男穿黑或蓝色对襟短衫,用银泡或银币(半天)、铜币做纽扣,黑色、蓝色的布包头

或戴瓜形小帽。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

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 5 公分长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

长巾裹头。成年男子还带一个烟盒和烟锅,身挂一把长刀。同汉族、傣族接触比较多的地

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欢穿汉式和傣式服装。

现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

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拉祜族女性服饰

拉祜族妇女服饰因支系而异。或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间隔出红、黑、白三色;

或穿黑色、蓝色右斜襟、高领、高衩的长袍,衣领周围及袖口镶有红、绿花条纹布条,并

嵌有银泡或半开银币,表示富有。长袍开衩很高,衩子两边镶有红、蓝、白、绿等彩色几

何纹布块,不同颜色的四块布拼成一个小正方形,一个个正方形连接成几何图案花边。下

穿花边筒裙。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

拉祜西妇女头缠蓝或黑色布包头。她们喜欢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

。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0 . 3 米多长的黑色头巾。有时,姑娘们包头上加一块折叠的白

底印花毛巾。她们平时多赤足。有地方妇女还有用黑布裹腿的习惯。在她们出门时,总是

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

拉祜族妇女的服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右开襟,两边开齐腰部高的岔口,衣长齐脚面

的长衫。在长衫岔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等各色几何图纹的花边,沿衣领及开襟上

还嵌上数十个雪亮的银泡或佩带大银牌(拉祜族“普巴”)。有的下穿统裙,有的下穿黑

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大,几乎像对襟,衣边缀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只齐

腰节骨的短衫。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统裙上面。穿着这两种服饰的妇女,都

头包四公尺长的黑色包头,在包头两端缀以线穗,有的则是包大毛巾。穿长裤的妇女,冬

季多数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两端都用色线绣上花纹。

——————————————————————————————————-——

【黎 族】

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

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

保家人平安。

黎族服饰

自古黎族妇女就善纺织,并擅长编制筒裙和头巾,对木棉纺织尤具匠心,她们所织的"

黎锦"色彩鲜明,美观实用。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分为长裙、中群和短裙三种,戴绣

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年长的一般是黑色或蓝色的对襟无

领上衣,结髻于额前或脑后,年轻人穿白色或黄色上衣,外穿红褂扎红头巾。有个别地方

的小部分黎族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分别,也戴耳环。

版权声明

版权所属:JD租号

文章作者:sniper

本文地址:https://jdchery.com/wen/28888.html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上一篇:喜租号软件
下一篇:明总租号网

JD租号-专业的游戏账号交易平台

https://jdchery.com/

| 沪ICP备14093508号

Powered By JD租号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新闻

感谢JD租号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