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借号可以吗
《集结号》是真实的事吗?
集结号绝对不是真实的事
首先说,我军的军号中只有冲锋号、集合号、起床号、防空号等,根本没有集结号这一说法,据说,这是导演凭借自己的意愿创造出的,用意是为了让名字更现代点。战场上吹号撤退本身就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枪炮声那么大,号声能传多远呀
打阻击直接下死命令就不可以吗,这样的例子在我军的历史上屡见不鲜。不过这点还好说,战争的残酷也能理解,不吹集结号也就罢了。
最不能接受的是事后被定为“失踪”,太黑了。为了大部队的安全去卖命了,最后的还落了个“失踪”的下场。真不知道怎么想的,明显的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的胡编乱造。解放军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没有过,那些打阻击打得很惨的部队最后都能得到荣誉称号的。
至于是不是怕死,第一次上战场的人肯定会怕死些,但那些都是老兵了。解放军是有信仰的军队,这一点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如果当初的解放军怕死的话,不知道他们是凭什么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打败了国民党,更不知道是凭什么在朝鲜打败了美国人
再看看纪录片《牺牲》导演祁少华的话
“我看过很多的西方战争纪录片,我也想跟着学,去表现战争中的人性,但是当我一接触现实后,我发觉这都是两码事,根本不搭界。”祁少华说,当他走近那些淮海战役的老兵,按现代人的思维来讲,的确让他有些失望。那些老兵们本来就是那样,还真的就是人格高、大、全,不是被人们简单树起来做典型的。
所以,当祁少华带着《集结号》式的西方视角和现代眼光,去寻找现实中的老谷时,遭遇失望。
至于所谓的原型,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那个原型好像也不是被定为“失踪”的
《集结号》这部电影好看吗?
上映看了一次,最近又看了一次,电影主题比较低沉,画面也是灰色调。故事情节还算简单,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情节比较单调,第二次观看就觉得电影中主角的情感变化非常丰富,从战争中的积极斗志,到剩下一个人的无奈,到没人理解的孤独,孤独后自己精神恍惚,最后到大家的认可和自己悲痛,主角一生中大部分都在回忆悲痛中度过,让观看者心痛,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一样,生活中很多的无奈和别人的不理解,只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不一样,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奋斗,坚持。以上纯属个人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