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一个帝皇号可以改名字吗
古代皇帝的年号可以以动物名命名吗?为什么?
先简要回答下题主的问题,是有以动物命名的年号,但大凡以瑞兽命名,最常见的是龙和凤。比如孙权用过黄龙和神凤,他就是一个神兽爱好者。至于像题主说的以兔子命名,那是没有的。
跟很多人的直观印象不同,年号不是皇帝想用什么就能用什么的,这跟大家成年后,对自己原有名字不一样,想给自己再取个字或者外号并不同,这里面有诸多说道。
年号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方便纪年,比如年底地方官入京述职,在排队讲PPT的时候,两个素不相识的县令闲聊起来,一人说“我是元初二年上任的”,另一人“咦,好巧,我是元初三年的”。大家都是元初年间当的官,算是同侪,话题就这么聊起来了,关系也就拉近了。
现代大家有数不清的方式来记录过去的事情,每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都可以追溯的很清楚,这是发达的网络和统一的公元纪年带来的便利。在连纸和墨都是稀缺品的古代,清晰记住自己哪一年被评的先进,哪一年受过批评,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既然物质条件一时改善不了,那就给大家增加一些可供标的的时间标志就成了可行的方案。将这个主意付诸实践的是鼎鼎大名的汉武帝。
既然是为了纪年,一位皇帝,尤其是在位很久的长寿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是没有意义的。汉武帝用了11个年号,其中第一个是建元,这个年号没什么特殊意义,就是开始用年号纪年的意思,事实上大多数年号都是这个意思,大多使用“建”“元” “初”“始” “太”等表达开始的字。他这11个年号的使用期很有规律,前6个都是六年,后面5个除了最后驾崩前用的那个,都是四年。
我们普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年号用着太麻烦,尤其是要考历史的同学,无疑增加了很多考点,但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可是福音。还是上文那个例子,根据这个聊天我们就不光可以知道他们是东汉汉安帝的臣子,而且还可以知道他们是在公元115年和116年当的官。
明清时代,皇帝们只用一个年号,如洪武大帝、康熙皇帝,我们是觉得方便了,甚至用它们指代皇帝,但是这些年号反倒和它们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中国历史上年号一共出现过六百多个,我对这些年号的平均效期做过统计,大概是6年多一点。和汉武帝的那些年号的寿命差不多。而每位皇帝平均会用2.1-2.3个年号。
既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纪年,起初皇帝们对年号没那么在意,确立和更改年号的工作都由专门的臣子负责。但表达纪年的词语就那么多,很快就被汉朝的皇帝们用了个遍。女人们都不喜欢撞衫,后世的皇帝和他们的臣子同样不喜欢在年号上撞名字。大家同样用过“元初”做年号,可万一做的不如人家好,后世一比较,多尴尬。
事实上,到汉武帝曾孙子汉宣帝刘病已登基时,就已经在面临这种窘境了。年号虽然还是在定期更改,但年号不限于表达纪年,出现了“五凤”和“黄龙”。但年号中第一次出现动物并不是汉宣帝,而是他的前任汉昭帝,即“元凤”,实际还是一个表达纪年的词汇。
到东汉,年号已经不再定期更改,使用期从一年到三十多年的都有,而是看皇帝和臣子们的意愿。各种神兽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年号上,“龙”和“凤”分别出镜12次和10次,还出现过的动物有白雀、龟和䴥,其他还出现过“大象”和“燕元”等动物名字,但它们出自典籍词汇,和动物没关系。“大象”出自《易经》的章节名称,而“燕元”的燕是地名,“燕赵之地”的燕。
皇帝的第一个年号基本是表达新朝开始纪年,后面的大多都是在表达对天下黎民的期许,而且多是从《易经》等典籍上取材,这倒是跟我们从《诗经》和《楚辞》上给孩子取名字一样。
在年号上表达个人喜好,绝大多数皇帝没这个闲心,朝上那么多学识渊博的学士,随便说出一个来都比小皇帝们想出来的好。
唯一的例外是我们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如意、长寿、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等,这很明显是皇帝自己的喜好。
如果题主和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好好说说“粉兔”的美好寓意,没准儿老人家也能同意,只希望那时候“粉兔”的发音和“粪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