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防线租号
伊利湖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急....
伊利湖战役是1813年9月10日在俄亥俄附近的伊利湖,是1812年战争中的海上战役。九艘美国海军军舰果断地击败了英国六艘军舰。这场战役奠定了美国在伊利湖的控制权,让美国人收复了底特律和赢取泰晤士战争,并击败了特库姆塞的印第安联邦。
1812年战争
1812年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战场,和恰普兰湖战役 ,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
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玛斯·杰弗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①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武装印地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②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③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
【进程】
麦克亨利要塞战斗,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为此写下的 星条旗歌成为美国国歌
虽然战前双方之间已经有长期的外交纷争,一旦战事爆发,均未充分备战。英国被拿破仑战争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英国在北美的最高军事长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进犯行动,以避免从欧洲和英国其他殖民地调兵增援。1812年,英国在加拿大的正规军只有5,004人,辅以加拿大民兵。战争期间,英国对拿破仑的战争结束后才将大批战舰调往美国海域。
美国方面也未做好战争准备。1812年,陆军正规部队只有不到12,000兵员。开战后,虽然美国国会批准扩军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为志愿兵而且民众不热衷行伍,极度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部队战斗力不足。
战争在四条战线上展开:
大西洋
大湖地区和加拿大边境
美国海岸
美国南部州
大西洋上的战斗
英国拥有当时世界最强的海军力量。1812年,皇家海军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战舰。其中有11艘战列舰和34艘护卫舰。相形见拙,成立后不到二十年的美国海军仅有22艘战舰,大部分为护卫舰,而且比皇家海军的同类战舰笨重。英国人的策略是保护来往于加拿大的商船,同时封锁美国港口,限制其贸易活动。鉴于总体数量处于劣势,美国海军的策略是打完就撤,缴获战利品,只有在数量占相对优势的前提下才与皇家海军交战。英国报纸讥讽年轻的美国海军只是街头流氓组成的乌合之众。
然而在战争初期,美国海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俘获大量英国船只,甚至包括三艘皇家海军战舰。美国海军的战果令皇家海军对其刮目相看。于是英国派遣大量舰艇,对美国港口进行更为严厉的封锁,使英国可以从容地将大量陆军部队运送到美国海岸,一个重要战果是英国陆军于1814年8月24日攻占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并且焚烧了总统官邸。
大湖地区和加拿大边境的军事行动
进犯加拿大, 1812
西部战场集中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的尼亚加拉河一线,以及圣劳伦斯河和尚普兰湖地区,是1812年美军进攻的重点。如果美军直扑圣劳伦斯河防线,占领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那么英军的补给线就被切断,加拿大西部地区无法坚守。美军把军事行动集中在西线,可谓失策。
在休伦湖圣约瑟岛的英国驻军比附近的美军更早得到战争爆发的消息,并且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1812年7月17日,英军对密歇根州的一个重要的贸易要塞发动突然袭击-底特律围城战,迫使美国守军投降。
1812年7月12日,美国陆军中将威廉·胡尔率领民兵为主的部队,从底特律向加拿大发动进攻。英国陆军少将艾萨克·布洛克爵士率兵反击。8月16日,胡尔将军在底特律投降。布洛克迅速挥师伊利湖东岸,击败了美军的进犯。但是布洛克却在10月13日的昆士顿高地战斗中阵亡。
美国人在1812年最后一次对加拿大的进攻发生在尚普兰湖地区。由于参战的美国民兵拒绝离开美国本土作战,进攻遭到失败。相形之下,加拿大民兵表现相当优秀。英裔加拿大居民多数是美国独立战争后流亡加拿大的保皇党,传统上忠诚英国王室;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天主教徒,对美国的反天主教情绪一向厌恶;二者共同反对美国占领加拿大的企图。
美国西北部, 1813
伊利湖战斗
胡尔将军投降后,威廉·亨利·哈利森将军负责指挥西北地区美军,并试图夺回底特律。英国守军指挥官是亨利·普罗克特上校。1813年1月22日,哈利森的部队在法兰西镇战斗中受挫,普罗克特将战俘移交给印地安部落的盟友,其中60名战俘遭到杀害。美军收复底特律的行动宣告失败。
俄亥俄战役
1813年5月,普罗克特率军包围俄亥俄州梅格斯要塞。美国援军被印地安部落击败,但是要塞并未失陷。印地安人随后撤退,普罗克特也被迫回撤加拿大。同年7月,普罗克特再次包围梅格斯要塞,仍然遭受了失败。为了鼓舞印地安盟友出租车气,普罗克特袭击了史蒂文森要塞,然而进攻部队遭到巨大杀伤,被迫撤退。俄亥俄战役就此结束。
1813年9月10日,奥利佛·佩里上尉率美军发动伊利湖战斗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美军完全控制了该湖。经历数次失败的美军因此士气大振,英军被迫撤出底特律。10月5日,哈利森在托马斯战斗中获胜,击毙印地安酋长,这一胜利彻底终结了英国与印地安部落的联盟。美国人重新控制底特律直到战争结束。
尼亚加拉前线, 1813因为陆地交通不便,大湖和圣劳伦斯河走廊地区的控制权变得至关重要。双方在1812-1813年都在忙于造军舰。
1813年4月27日,美军进攻上加拿大首府约克(今多伦多),放火烧毁了议会和众多民房,导致很多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头。在指挥官的纵容下,美军士兵还抢劫了大量平民和公共的财物。然而金斯敦的战略位置更加重要,她控制着圣劳伦斯河以及英军的补给。英军牢牢地控制住了金斯敦。
1813年5月27日,美军两栖部队从安大略湖攻击尼亚加拉河北部的乔治要塞,用很小的代价将其占领。6月5日英军反攻,收复失地。
在安大略湖,双方海军有三次交手,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1814年,英国建成装备有102门炮的战舰圣劳伦斯号,凭借装备上的压倒优势,完全取得了安大略湖的控制权。
圣劳伦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区
美国人几乎没有对圣劳伦斯河上的英军补给运输交通进行阻挠,所以英国人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援兵河物资运送到上加拿大地区。
1813年早期,双方在安大略的Prescott和纽约州的Ogdensburg之间互有几次攻防。
1813年末期,美军策划了几次进攻蒙特利尔的行动。因为指挥官之间不睦,缺乏互相支援,进攻在边界即受阻,计划最终破产。
尼亚加拉战役, 尚普兰湖战斗, 1814
1814年,杰克·布朗和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大幅提高了美军的纪律和战斗力。他们重新发动了对尼亚加拉半岛的进攻,并迅速夺取了伊利湖要塞。7月5日,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在奇珀瓦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美军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受挫。英军反击,并保卫了伊利湖要塞。由于补给困难,美军被迫撤离尼亚加拉半岛。
随着拿破仑皇帝被废黜,英国把部署在欧洲的兵力转移到美洲战场,并向美国大举进攻。但是英国已经改变了策略,试图与美国谋和。英国人的进攻遭受挫折,特别是1814年9月11日在尚普兰湖战斗遭到惨重打击,令美国人完全控制了尚普兰湖地区。
西部, 1814
1814年,美国人从底特律派遣六艘战舰,试图夺取麦基诺要塞。由正规军人和义勇军混编的部队于7月4日登陆。他们没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前进途中被印地安人伏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8月13日,美国人在诺特瓦索加湾发现敌人新建的基地,他们立即摧毁了那里的一切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船只。留下两艘战舰继续封锁密其里麦克依诺后,返回底特律。9月4日,英国人驾小独木舟悄悄靠近这两艘舰艇,并将其俘获。这一胜利使英军的诺特瓦索加湾补给线得到恢复。
由于得到当地印地安部落的有力支持,英国人在西部牢牢地控制住防线,直到战争结束。
美国海岸
战争初期,英国海军很难封锁整个美国海岸,况且他们还忙于追捕美国的私掠船。英国政府同时也需要从美国为在西班牙的驻军采购食品,因此保持了与新英格兰地区的贸易。1812年12月26日,英国宣布对德拉瓦河及奇萨比克湾进行封锁。1813年11月,封锁范围扩大到罗得岛以南海岸。1814年5月31日,封锁全部美国海岸。同时,英国军官与美国商人之间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国政府开始向非法交易者发放许可证,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商业活动。英国海军的压倒优势使他们能够占领奇萨比克湾,摧毁美国的港口设施。
美国海岸战场上被遗忘的战斗是攻占缅因州,这是英国人取得的重要战果。在缅因取得的胜利意味着英国人在新不伦瑞克省取得巨大的领土利益。这场战争没有解决缅因与新不伦瑞克的边界争端,缅因在1820年加入美国联邦后,新的争端再次被挑起。直到1842年,双方才彻底解决领土分歧。
1814年英军占领缅因东部。英国国王向被占领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员。根特条约后,英国归还了这部分领土。英国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国官员搜括了大量税金。这笔钱用来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建立达尔豪西大学。
奇萨比克战役,星条旗歌
英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出名的行动是纵火焚烧华盛顿特区(包括白宫)。这一军事行动发生于1814年8月19至29日。8月24日,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国民兵在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使通向首都的门户洞开。詹姆斯·麦迪逊总统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亚,美国人士气大挫。英国人认为自己的纵火行动是对美国人焚烧约克(今多伦多)的报复。
摧毁了华盛顿的公共建筑后,英军继续进攻,下一个目标是夺取巴尔的摩。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受到了坚决的抵抗。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对此次战役有感而发,写下了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着名诗篇星条旗歌。
美国南部
1814年3月,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率领田纳西州民兵,切诺基战士和正规军进攻了南部的克里克部落。虽然克里克人曾经与英国结盟,但是战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克里克人在阿拉巴马州的土地。1,000名克里克人中有800人在3月26日的战斗中阵亡,馀部逃到阿拉巴马的蒙哥马利后投降。
根特条约和新奥尔良战斗
"新奥尔良" 1815
1814年11月,安得鲁·杰克逊将军转移到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他率领部队保卫了这座城市,并击毙了英军的指挥官爱德华·白金汉少将。美军新奥尔良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令杰克逊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且在日后将他推上总统宝座。
1814年12月24日,两国外交官员在比利时城市根特签署和约,正式停战。但是和约的消息没有及时到达新奥尔良,因为当年交通不便。1815年2月17日,麦迪逊总统签署了根特和约,使之于次日生效。
根据和约条款,双方归还了占据的对方岛屿,美国人获得圣劳伦斯河的捕鱼权,所有的债务和财产纠纷都得到处理。次年,约翰·昆西·亚当斯指控英国违反和约,没有归还战争中俘虏的美国奴隶,但是英国人不承认奴隶为财产。
【结果】
根特条约使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双方均未做领土让步。此后整个十九世纪中,英美两国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1818年条约略微调整了东部边界。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皇家海军就已经停止强征美国海员服役。
这场战争是第一次、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
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因此亦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反战的联邦党从美国政治舞台彻底消失。
战后在温斯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的倡导下,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开始大力为美国军队培养职业军官。
此次战争对美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战时英国对美国港口的封锁导致了纺织品短缺,却因此催生了美国纺织工业。
西南地区的战斗令美国与当地印地安部落冲突加剧,美国随后于1819年兼并了佛罗里达。
战争对加拿大的影响
这是一场关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战争,促使加拿大的英语和法语两大殖民地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抵抗入侵之敌加强了殖民地的内在凝聚,和对大英帝国的忠诚。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英属北美殖民地于1867年联合为加拿大联邦。
在战争中,加拿大民兵表现杰出,而英军指挥官却很一般。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被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杰克·格拉纳斯坦称为民兵之谜,对未来加拿大军队的建军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民兵建设,而非依赖职业军人。美军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经验,松散的民兵组织难以对付纪律严明的英国陆军。战争后期美国陆军取得的大部分胜利要归功于学习了英国和欧洲军队有纪律的战斗队形。
战争期间,英军指挥官一直担心美国人封锁圣劳伦斯河。这条河流经美加边境,河面狭窄。一旦航运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军就无法获得正常补给,而那里又恰恰是陆战的主要战场,那么英国人很可能在开战后短短的几个月内被迫将加拿大西部领土拱手相让。战后,英国人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没动过这个念头。但是,英国人不指望对手会再次犯下如此简单低级的错误,于是着手开拓丽都运河。这个耗费巨大的工程将安大略湖畔的京士顿与渥太华河连接起来,作为绕开圣劳伦斯河边境的备用水道,并且使渥太华这个腹地小城变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加拿大首都。丽都运河于1832年竣工,但没有机会发挥预期的作用。
战争对英国的影响
与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国已经无人纪念这场战争。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仑战争更加重要且富有戏剧性,另外在结束战争的条约里,英国没有得失。
皇家海军注意到,美国海军赢得了大多数一对一战斗,比分差距之大令他们感受到了羞辱。美国海军俘虏了大量英国商船,使当时的海运保险居高不下。但是皇家海军凭借总体优势,成功地封锁了美国的海上贸易信道。皇家海军战后对造舰和火炮技术进行了改进。
英国陆军将这场战争视为小规模冲突,对自身的失败没有深入研讨。这些失败被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战胜拿破仑的空前成就所掩盖。
所有副本地图名称
阿拉德大陆
艾尔文防线 洛兰地区 洛兰 洛兰深处 比尔马克帝国试验场 悲鸣洞穴
赫尔马顿 格兰之森地区 幽暗密林 幽暗密林深处 雷鸣废墟 猛毒雷鸣废墟 冰霜雷鸣废墟 格拉卡 烈焰 格拉卡 暗黑雷鸣废墟(还有个专职 图
诺斯玛尔地区 堕落的盗贼 迷乱之村哈穆林 血蝴蝶之舞 疑惑之村 痛苦之村列瑟芬
南部溪谷地区 格兰山糜
月光酒馆地区 月光酒馆 阿尔伯特的试炼场(一次觉醒图)
西海岸 天空之城地区 龙人之塔 偶人玄关 石巨人塔 黑暗玄廊 悬空城 城主宫殿
天帷巨兽地区 神殿外围 树精丛林 炼狱 极昼 第一脊椎 维纳斯神殿 第二脊椎 树精繁殖地 天威禁地
西海岸 亡者峡谷地区 迷茫之塔 无尽的祭坛 死亡之塔 极限的祭坛 绝望之塔 领主之塔
西海岸 堕落神殿地区 GBL研究部 GBL 实验所 GBL孵化场
阿法利亚 诺伊佩拉地区 浅析之地 蜘蛛洞穴 暗精灵墓地 诺伊佩拉
暗黑城地区 熔岩穴 暗影迷宫 暗黑城入口 王的遗迹
异次元裂缝地区 哥布林王国 蠕动之城 兰迪卢斯的鹰犬 虚无之境 巴卡尔的宫殿 黑色大地
斯顿雪域 万年雪山地区 山脊 利库天井 冰心少年 白色废墟 布万加的修炼场 冰雪宫殿 斯卡萨的老巢
天界
根特 安特贝鲁峡谷地区 根特外围 根特东门 根特南门 根特北门 根特防御战 夜间袭击战 补给线阻断战 追击歼灭战
鲁夫特海港地区海上列车的盗贼 夺回西部回线 幽灵列车 雾都赫伊斯 阿登高地 卡勒特指挥部
伊顿工业区地区 克雷发电站 普鲁兹发电站 特伦斯发电站 格兰迪发电站
虚租
首都 嗦南地区 格兰之火 瘟疫之初 卡勒特之初 黑暗圣战 绝密地区 昔日悲鸣 凛冬 迷之觉悟 (远古地区) 魂 王的遗迹 魂比尔马克帝国试验场 魂 诺斯玛尔 魂 悲鸣洞穴 魂 幽灵列车
魂 痛苦之村列瑟芬 魂 卡勒特指挥部
武道大会 黄龙武道大会 青龙武道大会 黑龙武道大会(二次觉醒图)
活动图 守护者祭坛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840年-1911年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1840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1854年日本也被美国“培理舰队”强行开放国门。日本也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清朝方面依旧浑然不知日本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主流看法还满足于对“弹丸小国”的盲目轻蔑。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合并琉球。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1877年,以何如璋为首任公使的清外交使团赴日,1882年9月正式开设驻日公使馆。
1884年12月4日,朝鲜贵族开化派和日本公使共同策划并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不到3天,朝鲜守旧派依靠清军击败日军,重新掌权。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1894年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逼令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是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发动突然袭击;29日,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 ,北洋舰队沉毁6舰,死伤千余人,管带邓世昌殉难;日本联合舰队受重创5舰,死伤六百余人,日军取得胜利。随后,由于李鸿章奉行“保船”政策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庆祝寿辰等因素的影响,北洋海军龟缩于威海卫基地,坐视日军攻占旅顺;陆军方面,又因叶志超等人私自撤退,导致清军鸭绿江防线小战即溃,继而全面溃败,日军占领辽东半岛。此后,日军又从成山角攻入山东半岛,从内陆侧后袭击威海卫,清军又败,北洋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最终,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清政府派出知府衔道员刘学洵与员外郎庆宽以“考察商务”为名赴日,相互密商结盟,并引渡康梁回国。但刘学洵与庆宽办事不力,逐告吹。
戊戌政变后完全控制清廷的慈禧,对西方反对她废黜光绪十分不满。1900年1月,慈禧发布诏令维护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放任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烧教堂、杀洋人及教民、毁坏一切洋物。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在永定门内被刚调入京的董福祥的甘军所杀 ,并开腹剖心。同日,驻天津的各国领使组织二千人的联军增援北京十一国公使馆,此后又不断增兵至5万人[19]。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身亡。6月21日,已无退路的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至8月16日晚,经过激烈交火,联军已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成员仓皇出逃到西安。在美国的历史记载里,称这次解除公使馆危机军事行动为中国解救远征,中国则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八国联军侵华的同时,俄国乘机占据了中国东北[21]的大片领土,俄国在辽东的租界也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到英美所希望门户开放政策,并与希望在辽东和满洲扩展势力的日本发生冲突,1904年2月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在日俄战争中战败的俄国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根据条约,俄国将此前占领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政府予以承认。1905年12月12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的10月28日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致密电给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帝国政府亟须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趁此绝好时机,亟应在华中、华南建立两个独立国家,而使满清朝廷偏安华北……维持满清朝廷于华北一隅,而使其与南方汉人长期对峙,乃属对帝国有利之上策。”
1911年-1949年
二十一条
1914年8月23日,一战爆发不久,日本对德宣战,却把矛头指向了中国。8月27日,日军封锁中国山东半岛的胶州湾[24];9月2日,日军从山东龙口登陆;11月7日,攻占青岛,控制了胶济铁路全线及其附近的矿产。袁世凯政府先后两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日军从中国撤军的要求。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25],并要求绝对保密。然而,袁世凯暗中逐步泄露条款内容,希望获得英美支持,迫使日本作出让步,中国国内亦出现反日情绪;日本则以武力威胁中国。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最终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11时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1919年1月,在一战中取得胜利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了,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1928年5月3日,中国国民党北伐军过境山东时,在济南跟日军发生冲突,并杀害了一些日本侨民。国军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蔡公时及随行17人在交涉公署被日军杀害,史称“济南惨案”。之后,日军继续增兵并占领济南全境,对平民进行了屠杀,北伐军被迫绕道北进。1928年6月3日,被北伐军击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乘火车由北京回奉天。之前,日本政府特使要求张宣布东北独立,被张拒绝。6月4日清晨,张作霖所乘专列途经沈阳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路“三孔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成重伤不治而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30年5月6日,《中日关税协定》在南京签字。期限3年,日本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但又规定对110种进口的日货暂不加税。1934年国民政府在《中日关税协定》期满之际,再次提高进口税税率。中国进口关税从1929年的4%增至1930年的10%,1934年又达25%。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借柳条湖事件向中国东北驻军发起进攻,因中国守军奉行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东三省,史称“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1日,前清朝皇帝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成为日本的傀儡政府。1934年3月1日,溥仪正式登基,年号“康德”。
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由蒋光鼐及蔡廷锴指挥的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因国军顽强抵抗战事扩大,日军四易主帅,数度增兵至七万余人,兼以海空军、战车助战。蒋介石于事变发生后复出主理军事,派由张治中指挥第五军于2月16日加入作战,在江湾一带抵抗日军进攻至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国军全线后撤。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1932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国军则暂留现驻地,交战区被划为非武装地区。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史称“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底,日军攻陷华北的平津。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国府组织淞沪会战抗击日军。1937年9月,太原会战打响。1937年9月25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将领林彪指挥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第五师团[28]第二十一旅后卫辎重部队1000余人,史称“平型关大捷”。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对投降的中国军队和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1938年2月,徐州会战打响,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六十万国军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获得国军抗战中的首胜。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暂时阻挡日军南下。1938年6月12日,武汉会战打响。1938年10月25日至27日,汉口、武昌、汉阳相继陷落。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此后战局转入相持阶段。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以“和平反共建国”为号召成立实为日本傀儡政权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年8月-12月,中共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对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进行了极大的骚扰,同时也暴露了八路军的军事实力。1940年9月7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1941年12月24日,“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薛岳指挥国军歼灭日军5万多人,取得会战胜利,在战略上遏制了日军的进攻。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向美国。12月9日,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1944年6月18日,长衡会战中,长沙失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盟军远东地区司令部的命令,在台湾的日军向国军投降,台湾光复。
请用史谈谈1840-1945年间中日关系及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时,日本受中国夷狄之分大义名分的影响,认为清朝本属外来侵略的夷蛮政权,并非汉人正统的“华夏大邦”,视清朝为“北狄”,蒙元第二,长期不屑于和清朝发展政治关系,但依旧保持了贸易关系。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1840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1854年日本也被美国“培理舰队”强行开放国门。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的历史命运不同,日本在1868年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1871年6月,日本政府派大藏卿伊达宗城为全权代表与大清帝国订约。伊达提出凡别国在中国享受的各项特权,日本都要一体均沾,遭到清政府拒绝。9月,清朝和日本订立《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清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赔偿日本银50万两。1879年4月4日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1884年12月4日,朝鲜贵族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守旧派依靠袁世凯统率的清军于6日击败日军,重新掌权。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1894年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是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9月,黄海海战爆发 ,北洋舰队沉毁6舰,死伤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受重创5舰,死伤六百余人。管带邓世昌殉难,日本取得胜利。随后,由于李鸿章奉行“保船”政策,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庆祝寿辰等因素的影响,北洋海军龟缩于威海卫基地,坐视日军攻占旅顺(在旅顺口日军进行了屠城,2万人被杀,只有埋尸的36名中国人幸免于难);陆军方面,又因叶志超等人私自撤退脱逃,导致清军鸭绿江防线小战即溃,进而发展为全面溃败,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在此以后,日军又从成山角攻入山东半岛,从内陆侧后袭击威海卫。清军由于派系争执,协同不力,再次被日军轻易战败,北洋舰队走投无路,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部将及外籍教习盗用丁的印信宣布投降。最终,清军完全失败,北洋舰队也不复存在,日本取得全胜。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代表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从此日本完全控制朝鲜半岛,并最终在后来实现“日韩合并”);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台湾民众因不满被遗弃,组织成立台湾民主国,展开英勇抗击活动,但因缺乏后援,不久即被日本占领军击溃;另外,在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放弃割占辽东半岛,而改以收取白银3000万两“赎辽费”); 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戊戌政变后完全控制清廷的慈禧,对西方反对她废黜光绪十分不满。1900年1月,慈禧发布维护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的诏令。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烧教堂、杀洋人及教民、毁坏一切洋物。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在永定门内被刚调入京的董福祥的甘军所杀 ,被开腹剖心。同日,驻天津的各国领使组织二千人的联军,由英国的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增援北京十一国公使馆,此后又不断增兵至5万人(其中日本出兵2万余)。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酿成战争的导火线。6月21日,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8月16日晚,八国联军已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后立即仓皇离开,逃到西安。在美国的历史记载里,称这次军事解除公使馆危机行动为中国解救远征,中国则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俄国乘机占据了中国东北(或称满洲)的领土,俄国对辽东的租界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英美所希望维持的中国的领土完整及门户开放政策,并最终与在辽东和满洲东部省份希望扩展势力范围的日本冲突,1904年2月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由于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占领原属大清帝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大清帝国政府给与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方阵营
波兰、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加拿大、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美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国、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意大利王国、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头号战犯。世界近代历史上俱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心理学家。
东条英机,日本陆军大将,第40任首相。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有剃刀将军之称,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为上等兵东条。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有力推动者,1944年因指挥无能被解除一切职务。
墨索里尼,意大利王国政治家、独裁者,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就是此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1925年获“Il Duce(领袖)”称号,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间实施独裁统治,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后被迫下台。但随后担任了德意志第三帝国扶持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领袖。直到1945年4月28日被共产党游击队处死于意大利王国科摩省的当戈。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俗称小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战争期间将美国工业完全投入战争轨道,并且积极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对二十世纪的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1939~1941年期间,他曾经充当了希特勒的盟友和帮凶,但他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帮助苏联人民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且反败为胜。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中华民国黄埔军校校长、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带领中国(国统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胜利。 同盟国阵营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元帅,朱可夫历任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职。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曾活跃在各个重要的战场上,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哪里情况紧张,战事危急,那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不但为打败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被称作是苏德战场的救火队员。斯大林对朱可夫说过:“你就是我的麦克莱伦”!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曾任潜艇艇长、大队长。1922~1923年在新港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主力舰队和美国舰队助理参谋长、海军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团长、潜艇部队长、后备役驱逐舰部队长及巡洋舰长。 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珍珠港内几乎没有一艘完好的舰船,士气低落到极点。在国家危难之际,56岁的尼米兹临危受命。尼米兹一到任,就表明对全体参谋人员的依赖,勉励大家振奋起来,使遭重创的太平洋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自信心。而期果断使用航母作战使得美海军度过危机。他力挽狂澜重创日海军,成为美海军永不陨落的将星!就连美国的最大级别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菲律宾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麦克阿瑟他桀骜不驯,是一个十足的狂人。在太平洋战役初期美军一败再败,投降事件接连不断,唯有麦克阿瑟还在战斗。1942年2月22日,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防御的失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离开时他发誓:“I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的。) 1945年2月5日,麦克阿瑟履行其誓言,解放马尼拉。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欧洲盟军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是美国10位五星上将中晋升最快的,不同于其他的二战名将,他没有指挥过旅、师、军、集团军等军事单位,而是直接担任总司令。一直以来他都是在各级单位担任参谋长的职务,为他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国陆军第一剑客,美国第一勇士,美国装甲兵第一人(创始人)。巴顿号称“铁胆将军”。巴顿将军投注在军事领域 。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 “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军元帅(1944),波兰元帅(1949)。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两次荣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7枚。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参与指挥过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显示出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统帅才能。他善于运用各项军事原则,苏军中常常流传的一句话是:“遇到困难的战役时,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则是罗科索夫斯基。”事实也正是如此,几乎每次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总是率先突破敌人防线的部队。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他所指挥过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马利被英国BBC评选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之一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12.28~1973.5.2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元帅(1944),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是罕见的。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完美无缺地结合起来。他在1943年后打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攻击战。而且作为政治委员出身的他,在激励士气、思想工作等方面有着朱可夫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他最终没有获得解放柏林的荣誉。
安德鲁·布朗·坎宁安Andrew Browne Cunningham(1883一1963),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元帅。1898年参加皇家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任驱逐舰舰长,1938年任海军副参谋长。随后任驻地中海舰队司令。1940年指挥塔兰托战役,首开舰载机袭击军舰的先河。该战役行动代号为“光荣的判决”1941年指挥攻击马塔潘角海战,重创意大利王国舰队。1942年任北非盟国远征军海军总司令.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任第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成为英国海军最高领导。此后,坎宁安接连参与了数个重大战略决策,包括诺曼底登陆战,以及皇家海军舰队在太平洋的部署计划等。 1945年获圣殿骑士称号,并进入上院;1946年荣获功绩勋章,并升到子爵爵位,1947年任爱丁堡大学校长。1951年,他出版了《一个水兵的生涯》。作为皇家总管大臣,他曾参加伊丽莎白女王1953年的加冕典礼。1963年6月12日,坎宁安在家中去世。
轴心国阵营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元帅。隆美尔恐怕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时最著名的将领了。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 粹将领的本质。但他的骄人战绩并不能弥补他在战略决策上的不足。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战术巨人,战略上他和他的身材一样矮小。它不同于纳粹其他将领,他是唯一一个被战争双方都奉为英雄。在生前身后他都荣誉不断。由于隆美尔曾经参与反纳 粹活动,又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民众中有巨大影响,战后又由于冷战的需要,隆美尔被战胜者加以利用,所以说呢,他死后,仍然殊荣不断。其名著《步兵攻击》。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元帅。曼斯坦因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他提出的“黄 色计划”使得德军能在33天击败当时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战后著有《失去的胜利》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兵之父,德意志第三帝国“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其从小酷爱军事,13岁就进入军校。他提出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使得在战场上德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 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其画像至今悬挂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兵军营中!
卡尔·邓尼茨(德语: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海军指挥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潜艇舰队总司令,之后又成为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总司令,也是“狼群战术”的创立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邓尼茨受到希特勒的指明,成为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联邦大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司令,他出任此职位约20多天,之后向同盟国投降,战后于纽伦堡审判判决十年有期徒刑。
山本五十六(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曾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坚决拥护侵略扩张政策,支持并参与侵华战争;同时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企图在美太平洋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的传统战法将其歼灭,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遭惨败。1943年4月18日在视察部队途中,其座机被美军飞机击落而毙命。
东条英机(东条英机/とうじょう ひできTōjō Hideki,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41年-1944年),二战甲级战犯,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罪犯之一。东条英机是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有“剃刀将军”之称。
东条英机1940年7月任陆军大臣,期间参与提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口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41年10月任日本首相,并被授陆军大将衔。任内参与策划珍珠港事件,同时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疯狂侵略、践踏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共计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数以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因战争后期日军屡遭重创,于1944年被迫辞去一切职务。
1945年9月12日,自杀未遂,被捕入狱。1948年11月12日,东条英机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犯有发动战争、侵略别国、反人道罪等罪行判处死刑;12月23日被执行绞刑。